营收暴雷:你看到的“繁荣”,都是骗局!
营收:数字游戏背后的企业真相
营收,这俩字儿听着挺唬人,其实就是企业卖东西、提供服务挣的钱的总和。但别看这公式简单:营收 = 销售商品收入 + 提供劳务收入 +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 其他收入。 实际操作起来,猫腻可不少,直接关系到企业给外界呈现的“繁荣”假象。

就拿最常见的商品销售来说,现款现货当然好说,收多少钱算多少营收。但现在谁还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赊销”才是王道。合同签了,东西发出去了,就算客户还没给钱,这营收也得算上。问题就来了,万一客户最后赖账不给钱呢?这部分营收就成了坏账,之前吹得天花乱坠的业绩,啪,打脸!
提供劳务就更复杂了。比如一个工程项目,总价 50 万,完成了 60%,就算营收 30 万。但这个“完成 60%”怎么算?是按投入的材料算,还是按投入的人力算?这里面的操作空间大了去了。有些企业为了好看的财报,故意夸大完成进度,提前确认营收,等到后面发现根本没法按时交付,直接爆雷。
营收计算:数字背后的陷阱
业务类型 | 计算方法 | 示例 |
---|---|---|
商品销售(现金销售) | 实际收到的现金金额 | 企业销售一批商品,收到现金 10 万元,营收即为 10 万元。 |
商品销售(赊销) | 按照合同约定的销售价格计算 | 企业赊销一批商品,合同价格 20 万元,即使款项未收到,营收仍为 20 万元。 |
提供劳务 | 按照已完成的劳务进度和约定价格计算 | 劳务合同总价 50 万元,已完成 60%,则营收为 50×60% = 30 万元。 |
营收这玩意儿,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用来评估企业的经营规模,也能反映企业的发展态势。但关键是,别光看数字!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高营收,不惜铤而走险,玩各种财报游戏。比如,为了提升市场份额,不惜大幅降价促销,甚至低于成本价销售。表面上看,营收是上去了,但利润却大幅下滑,甚至是亏损。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只会加速企业的衰亡。
营收增长:虚火还是真金?
营收增长,当然是好事。但要看是“虚火”还是“真金”。有些企业靠着短期的营销活动,或者靠着一次性的政府补贴,实现了营收的快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一旦营销活动停止,补贴取消,营收立马被打回原形。真正健康的营收增长,应该是建立在产品创新、服务提升、成本控制的基础之上,是靠着企业自身的内生动力实现的。
对于投资者来说,营收数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企业背后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别被那些花哨的数字蒙蔽了双眼,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毕竟,营收再高,如果都是亏本赚吆喝,那也只是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崩塌。
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业务多元化的悖论
很多企业为了分散风险,喜欢搞多元化经营。但多元化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企业盲目扩张,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很容易导致资源分散,管理失控,最终导致营收下滑。正确的多元化,应该是建立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核心业务进行延伸和拓展,才能实现协同效应,提升整体营收。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