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疑云:志高机械北交所遇阻,营收真实性遭拷问!

志高机械IPO迷雾:北交所三轮问询背后的真实性拷问
浙江志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志高机械”)试图登陆北交所的征程,如今看来更像是一场精心编织的谎言被无情拆穿的闹剧。这家自诩为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提供节能、环保钻机和螺杆机的公司,在IPO过程中,接连遭遇北交所的三轮灵魂拷问。这些拷问,刀刀见血,直指其销售收入的真实性、摇摇欲坠的业绩稳定性以及空中楼阁般的募投项目。与其说这是一次上市尝试,不如说是对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底线的公然挑衅。志高机械,这家披着高新外衣的企业,到底隐藏着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
高比例经销模式下的虚假繁荣:销售收入真实性面临挑战
志高机械招股书上光鲜的营收数据,细究之下,却暴露出其根基不稳的致命缺陷。高达80%的经销收入占比,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这种畸高的比例,不禁让人质疑:志高机械究竟是一家脚踏实地搞研发、做生产的实业公司,还是仅仅依赖于经销商渠道“跑量”的贸易公司?这种重度依赖,不仅让其对下游渠道的掌控力大打折扣,更让其销售收入的真实性面临巨大的挑战。
“自产自销”的幻觉:经销商、分销商与自然人客户的利益链条
志高机械试图营造一种“扁平化”的销售假象,声称不涉及分层级的经销商或分销商。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保荐机构的工作底稿无情地揭露了其“经销商-分销商-终端客户”的多级销售链条。这种链条的存在,意味着大量的销售数据并非直接来自终端客户的需求,而是层层传递、层层加码的结果。最终的销售数据,究竟有多少水分?又有多少是经销商和分销商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虚假交易?
瞒天过海?志高机械对分销体系的欲盖弥彰
面对北交所的质询,志高机械给出的解释苍白无力,试图将分销商定义为“从公司经销商处采购钻机、螺杆机后继续对外销售的非终端客户”。这种定义,看似巧妙地掩盖了分销体系的存在,实则欲盖弥彰。真正的关键在于:这些“非终端客户”的最终销售情况如何?他们是否存在囤货行为?志高机械是否有能力穿透层层迷雾,核查到最终的销售终端?
神秘的自然人客户:隐藏在重型设备背后的“走单”风险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志高机械竟然向大量的自然人或个体工商户销售单价数十万元的重型设备。这些自然人客户,究竟是真实的终端用户,还是被利用的“走单”工具?82万元的单笔采购,对于一个普通的自然人来说,绝非小数目。志高机械是否有义务、有能力去核实这些客户的真实背景,确保其采购行为的合理性?如果无法穿透核查,那么这些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又从何谈起?
纸面上的利润增长:掩盖不住的业绩稳定性隐忧
如果仅仅关注志高机械招股书上那几行孤零零的数字,你或许会被其看似稳健的营收增长和不断攀升的扣非净利润所迷惑。然而,魔鬼往往藏在细节之中。仔细分析其历年的财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这家公司的业绩增长,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数字游戏,充满了虚假的繁荣。
利润增速反常:一场精心策划的财务魔术?
从2022年开始,志高机械的扣非净利润增速开始显著高于营业收入增速。这种反常现象,绝非简单的市场因素所能解释。在营收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利润却能大幅提升,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财务操作?是通过调整成本结构?还是通过虚增收入、减少费用?这种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究竟有多高?
昙花一现的外销客户:国际市场开拓的虚张声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志高机械在外销市场上的表现,也充满了不确定性。2023年还位列前五大外销客户的BIN HARKIL CO.LTD,在2024年竟然离奇消失。沙特、哈萨克斯坦等重要市场的销售额也大幅下滑。面对如此明显的客户流失和市场萎缩,志高机械仅仅用一句“客户采购周期调整”来搪塞,显然无法令人信服。这份解释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是产品竞争力不足?还是市场开拓策略失误?
订单荒漠:现有订单量无法支撑的产能扩张野心
如果说利润增长的虚假和外销市场的萎缩还只是表象,那么订单量的匮乏则彻底暴露了志高机械增长动力不足的本质。截至2023年末,其境内外在手订单仅相当于当年营收的9%。这意味着,这家公司的大部分收入,并非来自于稳定的长期订单,而是来自于零散的临时采购。在现有订单规模如此之小的情况下,志高机械却计划大幅扩张产能,这难道不是一种盲目冒进的行为吗?新增的产能,又将如何消化?
“智能钻机”的暴利神话:募投项目背后的惊天骗局?
志高机械本次IPO募投项目的核心,是所谓的“年产300台智能化钻机生产线”。然而,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疑点。其中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其“智能化地下凿岩机”的离谱定价。单价高达310.83万元/台,较报告期内钻机均价暴涨近8倍!这种匪夷所思的定价,难道不是在公然挑战投资者的智商?
八倍溢价的“技术升级”:毫无依据的定价策略
面对外界的质疑,志高机械给出的解释是“技术升级带动溢价”。然而,这种解释没有任何说服力。技术升级固然可以带来产品溢价,但8倍的溢价幅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范围。更重要的是,志高机械并没有提供任何同类竞品的价格佐证,来支撑其高定价的合理性。甚至拿行业龙头山特维克的产品来对比,其同类型产品的国内售价也仅仅在200万元/台左右。那么,志高机械凭什么卖到310万元?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价格欺诈?
空中楼阁:产能消化难题与“临时订单模式”的矛盾
除了离谱的定价之外,志高机械募投项目还面临着严重的产能消化问题。一方面,公司坦言经销商采取“临时订单模式”,导致库存商品余额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募投项目达产后,年新增产能高达300台,相当于现有产能的50%。在没有锁定任何大客户订单的情况下,志高机械如何保证新增产能能够顺利消化?难道指望那些“临时订单”来支撑起整个募投项目的未来?这种空中楼阁式的规划,最终只会将投资者带入深渊。
上市之路荆棘丛生:志高机械面临的关键考验
面对北交所一轮又一轮的问询,以及媒体和投资者的质疑,志高机械的上市之路可谓是荆棘丛生。摆在它面前的,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难关。能否提供详尽可信的终端客户穿透核查比例?能否合理解释自然人客户采购重型设备的动机?能否拿出稳定外销客户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有效方案?能否拿出令人信服的产能消化计划,证明募投项目的可行性?
这些问题,不仅是北交所关注的焦点,更是决定志高机械能否成功上市的关键。如果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那么等待它的,恐怕只能是被市场抛弃的命运。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